非遗精品展区西秦刺绣展位展出的作品。
“这个虎头帽做工真精细,看起来栩栩如生,真讨人喜欢。”“给我拿两个虎头枕吧,这种一针一线缝出来的东西摸起来真舒服。”10月21日,在第六届中原(鹤壁)文博会市会展中心分会场,非遗精品展区西秦刺绣的展位前聚集了不少喜欢刺绣的游客,来自陕西省宝鸡市的王金平正在向大家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西秦刺绣。
据了解,西秦刺绣是流行于宝鸡一带的一种民间刺绣艺术。在宝鸡的西周井姬墓葬中,曾发现刺绣遗迹,可见刺绣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。西秦刺绣与宝鸡一带的人民生活和民俗风情关系密切,在当地乡村盛行,通过家族、亲戚、邻里等社会关系传承,成为很多农家妇女掌握的一项手工技能。
西秦刺绣题材丰富多样、构思巧妙浪漫、造型简洁夸张、色彩明快热烈,其技艺自成体系,有平绣、悬绣和拼缝等多种绣法。作为一种植根于民间的艺术,西秦刺绣蕴藏大量历史文化信息,充分体现了当地农民对生命、自然和社会的认识,并以艺术的形式传达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,为陕西民俗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参考材料。
西秦刺绣中广为人知的作品有“虎头帽”“虎头鞋”“虎头枕”“老虎马甲”“老虎披风”等,近年来,由于机绣工艺的发展和普及,西秦刺绣的适用范围大大缩小,为了让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得到保护和传承,西秦刺绣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。
“刺绣是中国古代民间礼仪与祝福的象征,也是中国民间玩具、服饰和祭品的载体。”王金平说,女子的针线活儿中,往往包含美好的心愿和祝福。“‘五福拜寿’就是绣了五只蝙蝠和‘寿’的艺术字体,有祈求吉祥、幸福之意;‘麒麟送子’则是将绣出的男童和麒麟造型组合在一起,祝福早生贵子。”
记者拿起一件虎头披风,威风凛凛、造型夸张的老虎形象跃然眼前,披风背面还有中国传统“五毒”的艺术造型。“虎头枕、虎头帽是送给小孩子的礼物,寓意茁壮成长、虎头虎脑,背后的‘五毒’寓意‘以毒攻毒’,保佑儿童不受侵扰。”王金平告诉记者,一件虎头帽大概需要5天时间才能制作完成,一件虎头披风的制作时间长达两周。
不同于中国南方刺绣的隽永、细腻,西秦刺绣有着独特的粗犷和“原生态”风格,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大胆的配色和夸张的造型,作品常常是红色加上绿色或蓝色、紫色等,与当下流行的“撞色”不谋而合。
王金平说,选用大红大绿,不仅因为中国人喜欢热闹、喜庆,还因为中国农村以前物资短缺,可选用的材料少,不过这给予了充满想象力的艺人更大的创作空间。
然而,随着时代发展,布艺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,西秦刺绣这项传统技艺像国内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,陷入几近消失的困境。“以前千阳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绣娘,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刺绣不赚钱,不愿意做,所以技艺好的艺人越来越少。”王金平说,为了传承这一古老技艺,当地成立了刺绣专业合作社。她来鹤壁参加文博会,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西秦刺绣,以便给合作商带来商机。“这么有特色的技艺,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就太可惜了。我们正在设计、研发一些实用性更强、更符合年轻人审美和现代市场的作品,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,将西秦刺绣传承下去。”